熊丙奇:教育部门何以对民间就业率数据视而不见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东方早报    阅读:0

     最近一段时间,由“被就业”所引发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造假话题,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虽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已表态称,“绝大多数高校的就业率统计数据是认真准确的”、“‘被就业’的问题只是个别情况”,但似乎很难平息舆论和公众的质疑。

    这种质疑是可以理解的。一方面,相关高校虽然“认定”这是个案,但也变相确认了“被就业”的存在,而从事件所引起的社会关注来看,“被就业”远不止个案那么简单。另一方面,就在教育部公布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68%之前不久,民间机构麦可思人力资源信息管理咨询公司于7月1日发布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6月底,应届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40%,高职高专学生签约率为33%。这两组数据相去甚远。而这种巨大差异也不是第一次发生,教育部公布的2007年大学生初次就业率为72%,而该公司调查得到的数据为55.8%。

    如果说“被就业”事件需要时间调查、确认,那么,对于一家颇有实力的民间机构通过严谨的调查所得到的数据,教育部门为什么视而不见,对高校自行进行的统计依旧充满信心呢?在笔者看来,除了利益相关这一直接因素之外,还有如下原因。

    其一,高考考生在报考高校时,没有充分的选择权,因此,无论是官方的就业率,还是民间的就业数据,都很难在考生填报志愿时发挥作用。目前高考填报志愿的方式,使考生在填报时首要关注自己能不能被录取,至于能进什么专业、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如何等问题,都是显得极其次要、也来不及关注的事。官方的就业率数据仅用于显示高校的就业工作业绩,和令高校获得政府表彰,而民间的就业率,高考考生和家长并不特别感兴趣。

    其二,在高考之外,学生的成才空间极为狭窄。今年高考之前,有消息称,受大学生就业难的影响,高考降温,报名者减少。但仔细分析后不难发现,高考报名人数减少,最重要的因素是生源减少,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并非主因。也就是说,就是有麦可思“应届本科生的签约率仅为40%”的数据呈现在高中毕业生面前,众多学生的选择还是上大学。因为不上大学,没有正规大学学历,日后在社会上很难得到承认。

    其三,就业数据也无法作为用人单位评价某所学校办学质量、选择该大学毕业人才的参照。我国的大学有部属、省属、市属、民办等不同“出身”,相应就有副部、正厅、副厅等不同级别,有985、211、一般本科等层次,在招生过程中就相应被排入不同批次。用人单位也按上述等级为高校排座次,在招聘用人时,“学校效应”、“学历效应”仍旧十分突出。用人单位很少通过一所学校往年学生的真正就业情况,来评价这所学校的教育质量,并据此调整招聘计划。

    鉴于民间机构公布的数据不可能影响“招生端”学生的选择和“就业端”用人单位的评价,就无怪乎政府部门和高校根本不把它当回事了。高校也不可能对自己的毕业生的就业率真假在意,而只有重视受教育者的选择权与用人单位评价的学校,才可能真正重视教育质量,并根据学生和市场的选择与评价调整专业设置与教育内容。既然受教育者的选择不存在,用人单位的评价标准与学校身份紧密对应,高校怎有真实统计学生就业情况的压力呢?

    (作者系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