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程意义在校园文化中流淌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民教网    阅读:0

  为了打造“诗意的文化殿堂”,越来越多的校园披上美丽的纱衣——色彩协调的学校建筑,郁郁葱葱的校园绿化,寓意丰富的文化景观,使校园文化的审美功能极大程度地得以彰显。漫步在这样的校园里,仿佛进了公园。但是,除了审美功能,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反映学校基本价值思想,这就需要赋予其课程意义。优良的校园文化,不仅是风景,还是愿景,更是能将愿景“落地生根”的课程。因此,我们倡导校园文化课程化。

  校园文化的课程意义是校园文化的主体——校长与师生共同创意和赋予的。基于这样的主体性行为,我们要培育一个和谐的课程场。美丽的校园作为培育人的场所,可以晓谕人生哲理,培养开阔胸襟,陶冶学生情操,激发学习兴趣,校园文化本身就是一门隐性课程。所以,校园文化的最大功能是它的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的最大价值是它的课程价值。

  校园文化不是杂乱无章地点缀,也不是毫无目的地渲染。它是学校发展主题、核心理念、目标愿景与突出特色等的精彩演绎与艺术性表达。校园文化的课程意义,在于它能与学生的精神产生共鸣,触动内心情感,改变外在行为,从而产生导向、引领、启迪、陶冶、熏染与浸润的功效。对此,我们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去思考:

  在选择中定位。校园文化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对应的课程文化的价值取向。校长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校长的选择决定了校园文化的品位。只有定好位,才可做到位。定位,首先需要校长围绕学校的培养目标、发展主题或核心办学理念等进行选择,去掉一切校园文化中与之无关的芜杂的东西,然后,将校园文化编制成图文并茂的校本课程,像常规课程一样实施、管理与评价。

  在创意中表达。校园文化的课程性表达,需要在遵循自身特点的前提下进行创新。校风、教风、学风、校歌、校训,是常见的表达学校文化特色与个性的方式,但不仅仅如此,当下不少学校意识到标识文化还可以有多样化的表达,于是就创作了校诗、校故事、校吉祥物、校图腾、校形象大使、校树、校花等。有的学校对校故事进行整理和编辑,开发出了深受本校师生喜爱的故事课程;有的学校为校树和其他树木佩戴“荣誉证书”,搞“成长绿林”,用学生姓名命名,并由学生负责照顾,共同见证,一起成长;更有一些学校,对校园文化进行“股份制”改造,让学生参与校歌、校徽、校吉祥物等的创意与创作,这样,从一个点就可以衍生出一系列的文化产品。

  在解读中明理。校园文化需要载体,才能更好地呈现文化意象,例如:某校选取一块心状石作为校魂石,取名“捧心石”,寓意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又因为这块心状石,不同的纹理均为心形,寓意心心相印,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有的学校则把对于石头的解读升级到“石头课程”,让学生定期了解石头的文化,看关于石头的纪录片,做采集石头的郊游,读石头主题的诗词。好的解读能够增加文化感,启智明理,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

  在实践中体验。理想的校园文化应该是流动的、生动的,能让人感动的;同样,课程也是动态的,两者有契合之处。某校利用校园内的一片空地,开辟“绿园”,不仅成为校园一道亮丽的风景,还让学生在种植中体验劳动的意义、在管理花草的过程中感受生命的成长、在观赏中增加审美的情趣。由此,可以引发我们对校园文化的课程性思考:站在课程的高度来审视学校的一切教育活动,我们可以围绕校园文化的主题,根据学生的需求,开展特色鲜明、指向多元、内涵丰富、操作性强的校园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取感知,获取体验,将会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感悟中内化。校园文化是可见的、可触摸的,不是虚化的、有距离感的。文化的力量在于“以文化人”,校园文化的力量在于使“以文化人”每天真实地发生,具体地存在。学校里面没有“神坛”,只有“杏坛”,每一位教师、学生都能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校园文化的魅力,因为它是师生生活的环境与氛围。大家能在文化的熏染与浸润中汲取精神的动力,找到行走的方向。因此,从整体上去建构校园文化的课程景观,挖掘校园文化蕴含的课程资源,发挥环境育人的功效,且行走且感悟,将校园文化内化成师生的精神品质,使课程意义在校园文化中流淌,就完成了教育的使命——像河流一样流向远方。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