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三十而立 铸就辉煌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民教网    阅读:0

            三十而立 铸就辉煌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在“加强社团建设 服务改革发展暨

     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瞿振元          

    (2013615日)

尊敬的杜部长,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非常欢迎并衷心感谢杜部长及各位老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志莅临学会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研究探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团建设、服务改革发展,以期推动学会在以往30年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今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学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现已发展成为专家荟萃、学者云集,拥有123个社团单位会员,遍及全国、联系各高等学校和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社团。30年来,学会秉承“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实践”的传统,践行“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提升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质量与水平为主线,不断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发挥“研究、咨询、中介、服务”的职能,团结、凝聚高等教育战线的研究力量,积极投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整个战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高等学校、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得力助手。

一、回顾历史:铸就辉煌3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530日。30年来,学会在第一、二届会长蒋南翔,第三届会长何东昌,第四、五届会长周远清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推进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普及与提高,积极开展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积极拓展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教育公共治理,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回顾学会30年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1983-1993年。这一时期我国杰出的教育家、老部长蒋南翔任学会会长,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任副会长。首届161位理事中有不少是中央委员、学部委员。由此可见,学会的起点和规格是很高的。学会成立之初即确立了办会宗旨、基本任务以及工作方针。明确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性、群众性的学术社团。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研究规划,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高教领域重大问题的协作研究;组织有关高教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和经验等,并根据学会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以二级学会活动为主、以小型活动为主和以应用性课题研究为主”的“三为主”工作方针。

这一时期正值我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教育体制改革正在启动重要时期。党中央先后做出了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会根据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根本任务,及时组织学会理事、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旗帜鲜明地提出,办高等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围绕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会集中研究、探讨如何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逐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集中计划和集中管理的办学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围绕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等重要讲话精神,探讨如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问题。

学会的成立、学会组织开展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教研究由以各学校的研究室为主的分散活动向一个地区范围内各单位的横向联合发展;广大教师由自发的研究向自觉的研究转变,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氛围逐步强化,并由以总结工作经验为主向系统的理论研究发展。这一时期学会工作坚持方向、活跃学术、积极服务、注重实效,取得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在1990年国家教委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学成果评选中,在5部获一等奖的高等教育研究专著中,有三部是学会常务理事的成果,一部是学会组织的研究成果,一部是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的研究成果。

第二个时期(1993-2000年)这一时期,在东昌会长的领导下,坚持学会工作必须“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服务”的宗旨,突出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学术导向”,学会的基本功能和生命力在于组织和推动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是学会全部工作的核心;学会的发展,群众是基础,必须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20世纪末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任务、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重大政策举措,以此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会围绕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类和专业结构调整,实施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等高等教育领域急需研究和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推动广大会员单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

这一时期学会开展的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对教育领域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学会组织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专题研究。在东昌会长的直接领导下,学会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部分研究任务,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研究、撰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教育史丛书》·《高等教育史》,受到广泛好评,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按照“三为主”的工作方针,学会主要是组织、推动各会员单位的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专业高教改革和发展实际,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广泛的群众性。如上海市高教学会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中共同关心的话题,每一两个月举办一次高教论坛,连续坚持,直至今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学术年会,主题鲜明,针对性强,每次集中研讨一、二个有关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黑龙江省高教学会接受省教委的委托,对省高教投入与效益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形成5万余字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效益与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有些建议被政府决策采纳。

这一时期,学会抓住高教改革和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机遇,在拓展学会工作领域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组建了高校物资中心,在高教司的支持下,承接了“高仪展”工作;在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中,学会加强与行业院校、行业高教学会的联系与沟通,探索在新的条件下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途径。这些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使学会工作得到拓展。

第三个时期(2000-)。这一时期,《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颁布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持续深入、规模继续扩大和着力提升质量的时期。高等教育经过连续9年的扩招,使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开始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200011月,学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远清同志当选会长。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任务及学会自身实际,远清会长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学会要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推进教育理论创新;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以宏观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为重心;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学术活动为载体;战略性、前瞻性,理论性、应用性,专业性、行业性相结合的整体研究为架构;整合资源、团结协作,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学会在远清会长的领导和组织下,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交流推广平台、服务咨询平台,在组织、推动,引领、繁荣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经历大改革大发展,面临由做“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学会适时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攻关课题研究。该项课题吸引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2000余人,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推动、提升省级高教科研的实力与水平,2009年,学会筹措 100万研究经费重点支持10个省市,围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等专题立项,重点引导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2001年起,学会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重点问题,连续举办12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累计参加人员超过4000人,论坛吸引了百余位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自2003年开始,论坛增设博士生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参加学术活动的良好机会。论坛的举办对于借鉴国际经验,形成中国道路,促进国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峰会。

学会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学校改革实践,组织评审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年度的规划课题和专项课题;同时,鼓励提倡各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协作攻关。20013月学会成立学术委员会,12月成立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在协作组酝酿、推动下,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对推动各地方、各高校研究机构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学会在引导各研究机构总体规划、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形成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会会刊《中国高教研究》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成为高端学术成果展示发布的重要平台。各分支机构会刊如《高等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国际政治研究》等也都办出了特色,成为本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

学会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作用。多个分支机构积极开展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进行行业协商和协调自律活动,部分学科专业委员会启动了相关学科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研究。

学会围绕提高群众性科学研究水平,规范开展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了3次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为提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学会组织本学科的知名专家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学硕士教学参考用书”,开展了8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为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倡导教育家办学,学会启动学习、宣传“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活动,编辑出版“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为表彰在学会发展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学会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授予王承绪、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授予汪永铨教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拓贡献奖。今天,我们又在这里隆重表彰“从事高教工作30年为高教科研做出重要贡献的30名学者。

这一时期,学会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和学会自身建设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方针,提出大型学术活动与中小型活动并举,同时鼓励会员单位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和行业自律统筹协调活动。目前多数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已经实现学术活动经常化和系列化,有的已经形成品牌。如河北省高教学会组织开展省内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质量报告制度、年度教学工作运行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和教学满意度调查制度等“三项制度”专题研究,并完成《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发展年度报告》等重大研究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后勤分会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该研究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全国高校后勤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统计研究。

30年来,学会的成长、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李鹏、李铁映、李岚清、陈至立、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对学会的重大活动或莅临指导或致信祝贺,在此我代表学会表示衷心感谢!学会的成长、发展始终得到教育部、民政部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代表学会第六届理事会衷心感谢为学会创立、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蒋南翔、何东昌、周远清老会长及老一辈学会工作者,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学会各分支机构、团体会员、各高等学校、高教研究机构、广大高教研究工作者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精诚合作和无私奉献!感谢关心、支持学会发展的各兄弟学会!

二、弥足珍贵:学会工作的宝贵经验

30年的丰富实践中,学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发扬光大,以下3点尤为重要。

第一,坚持正确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3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做好学会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学术导向,以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为根本任务。30年学会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学会的学术研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围绕高校办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贴近实际、回应关切、创新理论、促进发展

第二,发挥社团优势,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学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社团,群众是学会工作的基础。学会组织的科学研究和开展的活动,必须依靠各位理事的共同努力,依靠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依靠广大高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凝聚力量、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是学会的崇高使命。学会又是一个拥有66个分支机构、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领域的全国性的学术社团,资源丰富而广泛,推进交流、促进合作、联合攻关是学会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30年学会工作中所坚持的学术论坛制度、所办的刊物网站、所开展的品牌服务活动等,都是学会广泛联系会员的重要形式。同时,在30年实践中,培育、形成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者、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者、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及一线改革实践者“三结合”的研究队伍,这是学会繁荣学术、推进实践的力量之源。

第三,践行优良学风,规范办会、特色发展。30年来,学会积极践行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学风,倡导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倡导调查研究,使调查研究成为学会一项常规性的基础性工作;倡导学术共同体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使崇尚科学、求真务实成为学会的正气。在30年办会历程中,学会不断强化自身组织建设,自觉接受教育部、民政部的领导、指导和管理,规范办会常抓不懈,这是学会在服务大局中平稳发展的保障;与此同时,学会鼓励分支机构自律、自立、自主发展,结合各自实际、特色发展,这是学会形成学术自由、民主团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的基础。

三、继往开来:谱写学会工作新篇章

30年来学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学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改革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全面部署,对教育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根本任务、发展方式、工作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学会的发展任重道远。学会全体同仁要继续努力、团结奋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业绩。

第一,要抓住学术研究这个根本,推进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支持自由探索、鼓励协同创新,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宏观问题、重大理论的研究,诸如对高教强国、教育现代化、综合改革等重大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基本问题、基础理论要继续加强研究,同时又要脚踏实地的着力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微观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让更多的教育科研人员、教学人员把目光投向教学实践研究,拓宽解决实际问题的视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加大各省市学会、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区域问题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学会拥有众多分支机构、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领域,要在发挥各自研究特色、整合研究资源,重视在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上出成果、出谋略。要做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

第二,要增强服务意识,在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基层教改实践中有所作为。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改造世界。我们要以有深度、有见地、可操作的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于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于基层的教改实践。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在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定位和功能,积极参与重大决策研究,有选择地参加有关学术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活动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担当,努力成为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成为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成为服务基层教育改革实践的“设计师”,成为引导教育舆论、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改革的生力军。

第三,要增强开放意识,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教育研究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要在深度参与国际对话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要发挥学会民间组织的优势,拓展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沟通;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都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人员交往。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也必须坚持中国道路,我们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觉、文化自强。

第四,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我们要深刻领会加强社团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把社团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的重要责任转化为各个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明年,民政部将对学会进行评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学会将强化对会员单位的分类管理,对坚持正确办会方向、履行学会章程、积极开展活动的分支机构和个人,我们要宣传表彰、推广经验;对长期不开展活动、违规开展活动的分支机构和会员要分别做出处理,包括建立退出机制;建立会长联系分支机构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学会的组织机制,优化组织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学风问题是全体从事学术研究者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问题,要继续强化学风建设,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预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风清气正、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幼年到逐步成熟的历史性跨越展望未来,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社会公信力、会员凝聚力和自我发展力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团结带领全体会员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的学术繁荣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十而立 铸就辉煌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在“加强社团建设 服务改革发展暨

     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瞿振元          

    (2013615日)

尊敬的杜部长,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非常欢迎并衷心感谢杜部长及各位老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志莅临学会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研究探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团建设、服务改革发展,以期推动学会在以往30年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今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学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现已发展成为专家荟萃、学者云集,拥有123个社团单位会员,遍及全国、联系各高等学校和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社团。30年来,学会秉承“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实践”的传统,践行“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提升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质量与水平为主线,不断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发挥“研究、咨询、中介、服务”的职能,团结、凝聚高等教育战线的研究力量,积极投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整个战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高等学校、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得力助手。

一、回顾历史:铸就辉煌3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530日。30年来,学会在第一、二届会长蒋南翔,第三届会长何东昌,第四、五届会长周远清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推进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普及与提高,积极开展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积极拓展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教育公共治理,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回顾学会30年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1983-1993年。这一时期我国杰出的教育家、老部长蒋南翔任学会会长,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任副会长。首届161位理事中有不少是中央委员、学部委员。由此可见,学会的起点和规格是很高的。学会成立之初即确立了办会宗旨、基本任务以及工作方针。明确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性、群众性的学术社团。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研究规划,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高教领域重大问题的协作研究;组织有关高教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和经验等,并根据学会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以二级学会活动为主、以小型活动为主和以应用性课题研究为主”的“三为主”工作方针。

这一时期正值我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教育体制改革正在启动重要时期。党中央先后做出了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会根据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根本任务,及时组织学会理事、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旗帜鲜明地提出,办高等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围绕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会集中研究、探讨如何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逐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集中计划和集中管理的办学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围绕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等重要讲话精神,探讨如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问题。

学会的成立、学会组织开展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教研究由以各学校的研究室为主的分散活动向一个地区范围内各单位的横向联合发展;广大教师由自发的研究向自觉的研究转变,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氛围逐步强化,并由以总结工作经验为主向系统的理论研究发展。这一时期学会工作坚持方向、活跃学术、积极服务、注重实效,取得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在1990年国家教委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学成果评选中,在5部获一等奖的高等教育研究专著中,有三部是学会常务理事的成果,一部是学会组织的研究成果,一部是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的研究成果。

第二个时期(1993-2000年)这一时期,在东昌会长的领导下,坚持学会工作必须“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服务”的宗旨,突出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学术导向”,学会的基本功能和生命力在于组织和推动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是学会全部工作的核心;学会的发展,群众是基础,必须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20世纪末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任务、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重大政策举措,以此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会围绕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类和专业结构调整,实施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等高等教育领域急需研究和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推动广大会员单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

这一时期学会开展的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对教育领域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学会组织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专题研究。在东昌会长的直接领导下,学会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部分研究任务,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研究、撰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教育史丛书》·《高等教育史》,受到广泛好评,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按照“三为主”的工作方针,学会主要是组织、推动各会员单位的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专业高教改革和发展实际,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广泛的群众性。如上海市高教学会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中共同关心的话题,每一两个月举办一次高教论坛,连续坚持,直至今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学术年会,主题鲜明,针对性强,每次集中研讨一、二个有关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黑龙江省高教学会接受省教委的委托,对省高教投入与效益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形成5万余字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效益与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有些建议被政府决策采纳。

这一时期,学会抓住高教改革和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机遇,在拓展学会工作领域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组建了高校物资中心,在高教司的支持下,承接了“高仪展”工作;在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中,学会加强与行业院校、行业高教学会的联系与沟通,探索在新的条件下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途径。这些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使学会工作得到拓展。

第三个时期(2000-)。这一时期,《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颁布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持续深入、规模继续扩大和着力提升质量的时期。高等教育经过连续9年的扩招,使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开始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200011月,学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远清同志当选会长。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任务及学会自身实际,远清会长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学会要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推进教育理论创新;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以宏观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为重心;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学术活动为载体;战略性、前瞻性,理论性、应用性,专业性、行业性相结合的整体研究为架构;整合资源、团结协作,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学会在远清会长的领导和组织下,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交流推广平台、服务咨询平台,在组织、推动,引领、繁荣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经历大改革大发展,面临由做“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学会适时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攻关课题研究。该项课题吸引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2000余人,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推动、提升省级高教科研的实力与水平,2009年,学会筹措 100万研究经费重点支持10个省市,围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等专题立项,重点引导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2001年起,学会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重点问题,连续举办12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累计参加人员超过4000人,论坛吸引了百余位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自2003年开始,论坛增设博士生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参加学术活动的良好机会。论坛的举办对于借鉴国际经验,形成中国道路,促进国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峰会。

学会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学校改革实践,组织评审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年度的规划课题和专项课题;同时,鼓励提倡各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协作攻关。20013月学会成立学术委员会,12月成立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在协作组酝酿、推动下,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对推动各地方、各高校研究机构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学会在引导各研究机构总体规划、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形成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会会刊《中国高教研究》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成为高端学术成果展示发布的重要平台。各分支机构会刊如《高等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国际政治研究》等也都办出了特色,成为本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

学会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作用。多个分支机构积极开展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进行行业协商和协调自律活动,部分学科专业委员会启动了相关学科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研究。

学会围绕提高群众性科学研究水平,规范开展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了3次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为提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学会组织本学科的知名专家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学硕士教学参考用书”,开展了8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为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倡导教育家办学,学会启动学习、宣传“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活动,编辑出版“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为表彰在学会发展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学会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授予王承绪、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授予汪永铨教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拓贡献奖。今天,我们又在这里隆重表彰“从事高教工作30年为高教科研做出重要贡献的30名学者。

这一时期,学会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和学会自身建设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方针,提出大型学术活动与中小型活动并举,同时鼓励会员单位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和行业自律统筹协调活动。目前多数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已经实现学术活动经常化和系列化,有的已经形成品牌。如河北省高教学会组织开展省内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质量报告制度、年度教学工作运行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和教学满意度调查制度等“三项制度”专题研究,并完成《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发展年度报告》等重大研究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后勤分会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该研究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全国高校后勤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统计研究。

30年来,学会的成长、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李鹏、李铁映、李岚清、陈至立、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对学会的重大活动或莅临指导或致信祝贺,在此我代表学会表示衷心感谢!学会的成长、发展始终得到教育部、民政部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代表学会第六届理事会衷心感谢为学会创立、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蒋南翔、何东昌、周远清老会长及老一辈学会工作者,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学会各分支机构、团体会员、各高等学校、高教研究机构、广大高教研究工作者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精诚合作和无私奉献!感谢关心、支持学会发展的各兄弟学会!

二、弥足珍贵:学会工作的宝贵经验

30年的丰富实践中,学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发扬光大,以下3点尤为重要。

第一,坚持正确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3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做好学会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学术导向,以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为根本任务。30年学会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学会的学术研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围绕高校办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贴近实际、回应关切、创新理论、促进发展

第二,发挥社团优势,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学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社团,群众是学会工作的基础。学会组织的科学研究和开展的活动,必须依靠各位理事的共同努力,依靠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依靠广大高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凝聚力量、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是学会的崇高使命。学会又是一个拥有66个分支机构、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领域的全国性的学术社团,资源丰富而广泛,推进交流、促进合作、联合攻关是学会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30年学会工作中所坚持的学术论坛制度、所办的刊物网站、所开展的品牌服务活动等,都是学会广泛联系会员的重要形式。同时,在30年实践中,培育、形成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者、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者、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及一线改革实践者“三结合”的研究队伍,这是学会繁荣学术、推进实践的力量之源。

第三,践行优良学风,规范办会、特色发展。30年来,学会积极践行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学风,倡导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倡导调查研究,使调查研究成为学会一项常规性的基础性工作;倡导学术共同体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使崇尚科学、求真务实成为学会的正气。在30年办会历程中,学会不断强化自身组织建设,自觉接受教育部、民政部的领导、指导和管理,规范办会常抓不懈,这是学会在服务大局中平稳发展的保障;与此同时,学会鼓励分支机构自律、自立、自主发展,结合各自实际、特色发展,这是学会形成学术自由、民主团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的基础。

三、继往开来:谱写学会工作新篇章

30年来学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学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改革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全面部署,对教育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根本任务、发展方式、工作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学会的发展任重道远。学会全体同仁要继续努力、团结奋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业绩。

第一,要抓住学术研究这个根本,推进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支持自由探索、鼓励协同创新,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宏观问题、重大理论的研究,诸如对高教强国、教育现代化、综合改革等重大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基本问题、基础理论要继续加强研究,同时又要脚踏实地的着力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微观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让更多的教育科研人员、教学人员把目光投向教学实践研究,拓宽解决实际问题的视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加大各省市学会、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区域问题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学会拥有众多分支机构、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领域,要在发挥各自研究特色、整合研究资源,重视在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上出成果、出谋略。要做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

第二,要增强服务意识,在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基层教改实践中有所作为。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改造世界。我们要以有深度、有见地、可操作的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于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于基层的教改实践。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在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定位和功能,积极参与重大决策研究,有选择地参加有关学术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活动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担当,努力成为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成为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成为服务基层教育改革实践的“设计师”,成为引导教育舆论、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改革的生力军。

第三,要增强开放意识,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教育研究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要在深度参与国际对话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要发挥学会民间组织的优势,拓展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沟通;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都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人员交往。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也必须坚持中国道路,我们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觉、文化自强。

第四,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我们要深刻领会加强社团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把社团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的重要责任转化为各个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明年,民政部将对学会进行评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学会将强化对会员单位的分类管理,对坚持正确办会方向、履行学会章程、积极开展活动的分支机构和个人,我们要宣传表彰、推广经验;对长期不开展活动、违规开展活动的分支机构和会员要分别做出处理,包括建立退出机制;建立会长联系分支机构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学会的组织机制,优化组织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学风问题是全体从事学术研究者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问题,要继续强化学风建设,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预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风清气正、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幼年到逐步成熟的历史性跨越展望未来,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社会公信力、会员凝聚力和自我发展力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团结带领全体会员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的学术繁荣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十而立 铸就辉煌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在“加强社团建设 服务改革发展暨

     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瞿振元          

    (2013615日)

尊敬的杜部长,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非常欢迎并衷心感谢杜部长及各位老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志莅临学会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研究探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团建设、服务改革发展,以期推动学会在以往30年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今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学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现已发展成为专家荟萃、学者云集,拥有123个社团单位会员,遍及全国、联系各高等学校和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社团。30年来,学会秉承“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实践”的传统,践行“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提升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质量与水平为主线,不断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发挥“研究、咨询、中介、服务”的职能,团结、凝聚高等教育战线的研究力量,积极投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整个战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高等学校、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得力助手。

一、回顾历史:铸就辉煌3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530日。30年来,学会在第一、二届会长蒋南翔,第三届会长何东昌,第四、五届会长周远清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推进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普及与提高,积极开展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积极拓展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教育公共治理,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回顾学会30年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1983-1993年。这一时期我国杰出的教育家、老部长蒋南翔任学会会长,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任副会长。首届161位理事中有不少是中央委员、学部委员。由此可见,学会的起点和规格是很高的。学会成立之初即确立了办会宗旨、基本任务以及工作方针。明确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性、群众性的学术社团。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研究规划,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高教领域重大问题的协作研究;组织有关高教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和经验等,并根据学会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以二级学会活动为主、以小型活动为主和以应用性课题研究为主”的“三为主”工作方针。

这一时期正值我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教育体制改革正在启动重要时期。党中央先后做出了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会根据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根本任务,及时组织学会理事、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旗帜鲜明地提出,办高等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围绕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会集中研究、探讨如何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逐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集中计划和集中管理的办学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围绕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等重要讲话精神,探讨如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问题。

学会的成立、学会组织开展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教研究由以各学校的研究室为主的分散活动向一个地区范围内各单位的横向联合发展;广大教师由自发的研究向自觉的研究转变,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氛围逐步强化,并由以总结工作经验为主向系统的理论研究发展。这一时期学会工作坚持方向、活跃学术、积极服务、注重实效,取得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在1990年国家教委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学成果评选中,在5部获一等奖的高等教育研究专著中,有三部是学会常务理事的成果,一部是学会组织的研究成果,一部是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的研究成果。

第二个时期(1993-2000年)这一时期,在东昌会长的领导下,坚持学会工作必须“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服务”的宗旨,突出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学术导向”,学会的基本功能和生命力在于组织和推动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是学会全部工作的核心;学会的发展,群众是基础,必须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20世纪末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任务、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重大政策举措,以此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会围绕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类和专业结构调整,实施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等高等教育领域急需研究和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推动广大会员单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

这一时期学会开展的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对教育领域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学会组织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专题研究。在东昌会长的直接领导下,学会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部分研究任务,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研究、撰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教育史丛书》·《高等教育史》,受到广泛好评,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按照“三为主”的工作方针,学会主要是组织、推动各会员单位的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专业高教改革和发展实际,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广泛的群众性。如上海市高教学会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中共同关心的话题,每一两个月举办一次高教论坛,连续坚持,直至今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学术年会,主题鲜明,针对性强,每次集中研讨一、二个有关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黑龙江省高教学会接受省教委的委托,对省高教投入与效益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形成5万余字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效益与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有些建议被政府决策采纳。

这一时期,学会抓住高教改革和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机遇,在拓展学会工作领域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组建了高校物资中心,在高教司的支持下,承接了“高仪展”工作;在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中,学会加强与行业院校、行业高教学会的联系与沟通,探索在新的条件下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途径。这些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使学会工作得到拓展。

第三个时期(2000-)。这一时期,《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颁布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持续深入、规模继续扩大和着力提升质量的时期。高等教育经过连续9年的扩招,使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开始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200011月,学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远清同志当选会长。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任务及学会自身实际,远清会长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学会要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推进教育理论创新;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以宏观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为重心;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学术活动为载体;战略性、前瞻性,理论性、应用性,专业性、行业性相结合的整体研究为架构;整合资源、团结协作,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学会在远清会长的领导和组织下,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交流推广平台、服务咨询平台,在组织、推动,引领、繁荣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经历大改革大发展,面临由做“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学会适时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攻关课题研究。该项课题吸引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2000余人,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推动、提升省级高教科研的实力与水平,2009年,学会筹措 100万研究经费重点支持10个省市,围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等专题立项,重点引导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2001年起,学会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重点问题,连续举办12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累计参加人员超过4000人,论坛吸引了百余位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自2003年开始,论坛增设博士生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参加学术活动的良好机会。论坛的举办对于借鉴国际经验,形成中国道路,促进国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峰会。

学会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学校改革实践,组织评审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年度的规划课题和专项课题;同时,鼓励提倡各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协作攻关。20013月学会成立学术委员会,12月成立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在协作组酝酿、推动下,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对推动各地方、各高校研究机构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学会在引导各研究机构总体规划、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形成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会会刊《中国高教研究》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成为高端学术成果展示发布的重要平台。各分支机构会刊如《高等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国际政治研究》等也都办出了特色,成为本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

学会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作用。多个分支机构积极开展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进行行业协商和协调自律活动,部分学科专业委员会启动了相关学科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研究。

学会围绕提高群众性科学研究水平,规范开展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了3次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为提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学会组织本学科的知名专家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学硕士教学参考用书”,开展了8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为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倡导教育家办学,学会启动学习、宣传“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活动,编辑出版“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为表彰在学会发展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学会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授予王承绪、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授予汪永铨教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拓贡献奖。今天,我们又在这里隆重表彰“从事高教工作30年为高教科研做出重要贡献的30名学者。

这一时期,学会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和学会自身建设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方针,提出大型学术活动与中小型活动并举,同时鼓励会员单位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和行业自律统筹协调活动。目前多数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已经实现学术活动经常化和系列化,有的已经形成品牌。如河北省高教学会组织开展省内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质量报告制度、年度教学工作运行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和教学满意度调查制度等“三项制度”专题研究,并完成《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发展年度报告》等重大研究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后勤分会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该研究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全国高校后勤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统计研究。

30年来,学会的成长、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李鹏、李铁映、李岚清、陈至立、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对学会的重大活动或莅临指导或致信祝贺,在此我代表学会表示衷心感谢!学会的成长、发展始终得到教育部、民政部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代表学会第六届理事会衷心感谢为学会创立、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蒋南翔、何东昌、周远清老会长及老一辈学会工作者,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学会各分支机构、团体会员、各高等学校、高教研究机构、广大高教研究工作者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精诚合作和无私奉献!感谢关心、支持学会发展的各兄弟学会!

二、弥足珍贵:学会工作的宝贵经验

30年的丰富实践中,学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发扬光大,以下3点尤为重要。

第一,坚持正确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3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做好学会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学术导向,以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为根本任务。30年学会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学会的学术研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围绕高校办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贴近实际、回应关切、创新理论、促进发展

第二,发挥社团优势,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学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社团,群众是学会工作的基础。学会组织的科学研究和开展的活动,必须依靠各位理事的共同努力,依靠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依靠广大高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凝聚力量、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是学会的崇高使命。学会又是一个拥有66个分支机构、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领域的全国性的学术社团,资源丰富而广泛,推进交流、促进合作、联合攻关是学会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30年学会工作中所坚持的学术论坛制度、所办的刊物网站、所开展的品牌服务活动等,都是学会广泛联系会员的重要形式。同时,在30年实践中,培育、形成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者、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者、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及一线改革实践者“三结合”的研究队伍,这是学会繁荣学术、推进实践的力量之源。

第三,践行优良学风,规范办会、特色发展。30年来,学会积极践行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学风,倡导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倡导调查研究,使调查研究成为学会一项常规性的基础性工作;倡导学术共同体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使崇尚科学、求真务实成为学会的正气。在30年办会历程中,学会不断强化自身组织建设,自觉接受教育部、民政部的领导、指导和管理,规范办会常抓不懈,这是学会在服务大局中平稳发展的保障;与此同时,学会鼓励分支机构自律、自立、自主发展,结合各自实际、特色发展,这是学会形成学术自由、民主团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的基础。

三、继往开来:谱写学会工作新篇章

30年来学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学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改革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全面部署,对教育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根本任务、发展方式、工作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学会的发展任重道远。学会全体同仁要继续努力、团结奋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业绩。

第一,要抓住学术研究这个根本,推进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支持自由探索、鼓励协同创新,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宏观问题、重大理论的研究,诸如对高教强国、教育现代化、综合改革等重大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基本问题、基础理论要继续加强研究,同时又要脚踏实地的着力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微观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让更多的教育科研人员、教学人员把目光投向教学实践研究,拓宽解决实际问题的视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加大各省市学会、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区域问题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学会拥有众多分支机构、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领域,要在发挥各自研究特色、整合研究资源,重视在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上出成果、出谋略。要做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

第二,要增强服务意识,在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基层教改实践中有所作为。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改造世界。我们要以有深度、有见地、可操作的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于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于基层的教改实践。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在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定位和功能,积极参与重大决策研究,有选择地参加有关学术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活动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担当,努力成为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成为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成为服务基层教育改革实践的“设计师”,成为引导教育舆论、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改革的生力军。

第三,要增强开放意识,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教育研究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要在深度参与国际对话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要发挥学会民间组织的优势,拓展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沟通;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都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人员交往。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也必须坚持中国道路,我们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觉、文化自强。

第四,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我们要深刻领会加强社团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把社团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的重要责任转化为各个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明年,民政部将对学会进行评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学会将强化对会员单位的分类管理,对坚持正确办会方向、履行学会章程、积极开展活动的分支机构和个人,我们要宣传表彰、推广经验;对长期不开展活动、违规开展活动的分支机构和会员要分别做出处理,包括建立退出机制;建立会长联系分支机构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学会的组织机制,优化组织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学风问题是全体从事学术研究者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问题,要继续强化学风建设,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预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风清气正、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幼年到逐步成熟的历史性跨越展望未来,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社会公信力、会员凝聚力和自我发展力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团结带领全体会员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的学术繁荣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十而立 铸就辉煌  继往开来 任重道远

  ——在“加强社团建设 服务改革发展暨

     纪念学会成立30周年研讨会”上的讲话

   瞿振元          

    (2013615日)

尊敬的杜部长,尊敬的各位老领导、各位嘉宾,同志们:

 非常欢迎并衷心感谢杜部长及各位老领导、各位嘉宾、各位同志莅临学会成立30周年的纪念活动,共同回顾历史、总结经验、研究探讨新时期如何进一步加强社团建设、服务改革发展,以期推动学会在以往30年成就的基础上取得新的进步。

今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30周年。30年来,学会伴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现已发展成为专家荟萃、学者云集,拥有123个社团单位会员,遍及全国、联系各高等学校和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覆盖众多学科和管理领域的、具有广泛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研究学术社团。30年来,学会秉承“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实践”的传统,践行“开拓创新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提升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质量与水平为主线,不断繁荣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发挥“研究、咨询、中介、服务”的职能,团结、凝聚高等教育战线的研究力量,积极投身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为推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成为整个战线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军,成为党和政府联系高等学校、广大高等教育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教育行政部门的得力助手。

一、回顾历史:铸就辉煌30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于1983530日。30年来,学会在第一、二届会长蒋南翔,第三届会长何东昌,第四、五届会长周远清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推进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普及与提高,积极开展教育决策咨询服务,积极拓展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参与教育公共治理,取得了可喜可贺的成就,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回顾学会30年历史,可以概括为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1983-1993年。这一时期我国杰出的教育家、老部长蒋南翔任学会会长,时任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任副会长。首届161位理事中有不少是中央委员、学部委员。由此可见,学会的起点和规格是很高的。学会成立之初即确立了办会宗旨、基本任务以及工作方针。明确学会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全国性、群众性的学术社团。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省、市、自治区高等教育的研究规划,组织有关单位进行高教领域重大问题的协作研究;组织有关高教学术会议、交流科研成果和经验等,并根据学会自身发展实际提出“以二级学会活动为主、以小型活动为主和以应用性课题研究为主”的“三为主”工作方针。

这一时期正值我国教育领域拨乱反正,教育体制改革正在启动重要时期。党中央先后做出了经济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会根据这一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形势和根本任务,及时组织学会理事、高校研究机构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旗帜鲜明地提出,办高等教育必须优先考虑和解决两个根本性问题:一个是方向问题,一个是质量问题;围绕贯彻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学会集中研究、探讨如何理顺政府、社会和学校之间的关系,逐步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集中计划和集中管理的办学体制,逐步建立政府宏观管理、学校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新体制;围绕学习邓小平同志关于“三个面向”等重要讲话精神,探讨如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问题。

学会的成立、学会组织开展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使高教研究由以各学校的研究室为主的分散活动向一个地区范围内各单位的横向联合发展;广大教师由自发的研究向自觉的研究转变,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氛围逐步强化,并由以总结工作经验为主向系统的理论研究发展。这一时期学会工作坚持方向、活跃学术、积极服务、注重实效,取得了一批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成果。在1990年国家教委举办的首届全国教育科学成果评选中,在5部获一等奖的高等教育研究专著中,有三部是学会常务理事的成果,一部是学会组织的研究成果,一部是学会高教管理研究会的研究成果。

第二个时期(1993-2000年)这一时期,在东昌会长的领导下,坚持学会工作必须“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繁荣高等教育科学服务”的宗旨,突出强调“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学术导向”,学会的基本功能和生命力在于组织和推动群众性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学术研究是学会的立会之本、是学会全部工作的核心;学会的发展,群众是基础,必须依靠群众、服务群众。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了到20世纪末期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针任务、战略目标、总体思路和重大政策举措,以此为标志,我国教育改革全面展开,教育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学会围绕切实转变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法》,推进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招生就业制度改革,推进高校科类和专业结构调整,实施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加快推进重点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等高等教育领域急需研究和探讨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推动广大会员单位积极开展群众性的教育科学研究。

这一时期学会开展的毛泽东、邓小平教育思想研究对教育领域学习、研究和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际,学会组织了“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面向21世纪高素质人才培养”、“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专题研究。在东昌会长的直接领导下,学会承担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的部分研究任务,参与编辑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教育文献》(1949-1997);研究、撰写、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教育史丛书》·《高等教育史》,受到广泛好评,并被列入全国教育科学“九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

这一时期,按照“三为主”的工作方针,学会主要是组织、推动各会员单位的学术研究活动。这些活动紧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和本专业高教改革和发展实际,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和广泛的群众性。如上海市高教学会围绕教育教学改革中共同关心的话题,每一两个月举办一次高教论坛,连续坚持,直至今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的学术年会,主题鲜明,针对性强,每次集中研讨一、二个有关改进和加强高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问题。黑龙江省高教学会接受省教委的委托,对省高教投入与效益问题进行专门调研,形成5万余字的《黑龙江省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效益与对策研究》的调研报告,有些建议被政府决策采纳。

这一时期,学会抓住高教改革和发展所提供的各种机遇,在拓展学会工作领域方面迈出了重要步伐。组建了高校物资中心,在高教司的支持下,承接了“高仪展”工作;在国务院机构改革过程中,学会加强与行业院校、行业高教学会的联系与沟通,探索在新的条件下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途径。这些工作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而且使学会工作得到拓展。

第三个时期(2000-)。这一时期,《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颁布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改革持续深入、规模继续扩大和着力提升质量的时期。高等教育经过连续9年的扩招,使我国成为高等教育大国并开始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200011月,学会召开第四届理事会,远清同志当选会长。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任务及学会自身实际,远清会长审时度势、明确提出:学会要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努力提升教育科学研究水平,推进教育理论创新;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以宏观性、战略性重大课题研究为重心;以形式多样、主题鲜明的学术活动为载体;战略性、前瞻性,理论性、应用性,专业性、行业性相结合的整体研究为架构;整合资源、团结协作,发挥教育科研先导作用,引领教育改革发展。学会在远清会长的领导和组织下,通过一系列有影响的学术活动,搭建了学术研究平台、交流推广平台、服务咨询平台,在组织、推动,引领、繁荣群众性高等教育研究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这一时期是我国高等教育经历大改革大发展,面临由做“大”到“强”的关键时期,学会适时启动了“遵循科学发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攻关课题研究。该项课题吸引了国内高等教育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2000余人,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并对政府决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推动、提升省级高教科研的实力与水平,2009年,学会筹措 100万研究经费重点支持10个省市,围绕高等教育体制改革、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等专题立项,重点引导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的普及和提高。

2001年起,学会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重点问题,连续举办12届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累计参加人员超过4000人,论坛吸引了百余位来自十几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自2003年开始,论坛增设博士生论坛,为青年学子提供了参加学术活动的良好机会。论坛的举办对于借鉴国际经验,形成中国道路,促进国际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的学术峰会。

学会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宏观战略和学校改革实践,组织评审了“十五”、“十一五”“十二五”以及年度的规划课题和专项课题;同时,鼓励提倡各研究机构加强合作、协作攻关。20013月学会成立学术委员会,12月成立全国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协作组。在协作组酝酿、推动下,2004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教育研究机构建设的意见》,这一文件的颁布实施,对推动各地方、各高校研究机构加强交流、开展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这一时期,学会在引导各研究机构总体规划、科学定位、整合资源、形成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

学会会刊《中国高教研究》先后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CSSCI来源期刊和“中国期刊方阵”,成为高端学术成果展示发布的重要平台。各分支机构会刊如《高等教育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国际政治研究》等也都办出了特色,成为本领域的权威学术期刊。

学会围绕政府职能转变,积极发挥社会团体参与教育公共治理的作用。多个分支机构积极开展行业标准和规范研究,进行行业协商和协调自律活动,部分学科专业委员会启动了相关学科质量标准和专业认证研究。

学会围绕提高群众性科学研究水平,规范开展优秀科研成果评选表彰活动,开展了3次全国优秀高等教育科研成果评选;为提升高等教育学学科建设水平,学会组织本学科的知名专家编辑出版“高等教育学硕士教学参考用书”,开展了8届高等教育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为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倡导教育家办学,学会启动学习、宣传“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活动,编辑出版“共和国老一辈教育家传略”;为表彰在学会发展建设和科学研究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学会分别在2010年和2011年,授予王承绪、潘懋元教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特别贡献奖,授予汪永铨教授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开拓贡献奖。今天,我们又在这里隆重表彰“从事高教工作30年为高教科研做出重要贡献的30名学者。

这一时期,学会根据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需要和学会自身建设实际,适时调整工作方针,提出大型学术活动与中小型活动并举,同时鼓励会员单位自主开展科学研究和行业自律统筹协调活动。目前多数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已经实现学术活动经常化和系列化,有的已经形成品牌。如河北省高教学会组织开展省内普通高校教学工作质量报告制度、年度教学工作运行状态数据公示制度和教学满意度调查制度等“三项制度”专题研究,并完成《河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发展年度报告》等重大研究项目,取得良好效果。后勤分会受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委托,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与后勤服务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研究。该研究是建国以来第一次对全国高校后勤发展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调查统计研究。

30年来,学会的成长、发展始终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心和支持,李鹏、李铁映、李岚清、陈至立、刘延东等中央领导对学会的重大活动或莅临指导或致信祝贺,在此我代表学会表示衷心感谢!学会的成长、发展始终得到教育部、民政部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对此表示衷心感谢!借此机会,我代表学会第六届理事会衷心感谢为学会创立、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蒋南翔、何东昌、周远清老会长及老一辈学会工作者,并致以崇高的敬意!感谢学会各分支机构、团体会员、各高等学校、高教研究机构、广大高教研究工作者对学会工作的大力支持、精诚合作和无私奉献!感谢关心、支持学会发展的各兄弟学会!

二、弥足珍贵:学会工作的宝贵经验

30年的丰富实践中,学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这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认真总结、长期坚持、发扬光大,以下3点尤为重要。

第一,坚持正确方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30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做好学会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学术导向,以推动教育科学研究、服务改革发展实践为根本任务。30年学会的发展历程使我们深深体会到,学会的学术研究必须紧紧围绕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实践问题,围绕高校办学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贴近实际、回应关切、创新理论、促进发展

第二,发挥社团优势,凝聚力量、整合资源。学会是一个群众性的学术社团,群众是学会工作的基础。学会组织的科学研究和开展的活动,必须依靠各位理事的共同努力,依靠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依靠广大高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凝聚力量、共同推进高等教育科学研究的繁荣是学会的崇高使命。学会又是一个拥有66个分支机构、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领域的全国性的学术社团,资源丰富而广泛,推进交流、促进合作、联合攻关是学会开展工作的重要方式。30年学会工作中所坚持的学术论坛制度、所办的刊物网站、所开展的品牌服务活动等,都是学会广泛联系会员的重要形式。同时,在30年实践中,培育、形成了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决策者、高等教育学科领域的理论研究者、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及一线改革实践者“三结合”的研究队伍,这是学会繁荣学术、推进实践的力量之源。

第三,践行优良学风,规范办会、特色发展。30年来,学会积极践行理论联系实践的优良学风,倡导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并举,倡导调查研究,使调查研究成为学会一项常规性的基础性工作;倡导学术共同体规范,加强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建设,使崇尚科学、求真务实成为学会的正气。在30年办会历程中,学会不断强化自身组织建设,自觉接受教育部、民政部的领导、指导和管理,规范办会常抓不懈,这是学会在服务大局中平稳发展的保障;与此同时,学会鼓励分支机构自律、自立、自主发展,结合各自实际、特色发展,这是学会形成学术自由、民主团结、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局面的基础。

三、继往开来:谱写学会工作新篇章

30年来学会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学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党的十八大对教育改革发展做了进一步的全面部署,对教育发展道路、奋斗目标、根本任务、发展方式、工作重点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新形势下,学会的发展任重道远。学会全体同仁要继续努力、团结奋进,为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做出新的业绩。

第一,要抓住学术研究这个根本,推进群众性教育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支持自由探索、鼓励协同创新,加强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中的宏观问题、重大理论的研究,诸如对高教强国、教育现代化、综合改革等重大问题以及高等教育基本问题、基础理论要继续加强研究,同时又要脚踏实地的着力研究教育教学改革微观领域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让更多的教育科研人员、教学人员把目光投向教学实践研究,拓宽解决实际问题的视野、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教育质量。要加大各省市学会、分支机构之间的交流合作,开展区域问题研究,不断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创新性和前瞻性,提升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与水平。学会拥有众多分支机构、联系各高校、覆盖众多学科领域,要在发挥各自研究特色、整合研究资源,重视在教育改革的系统设计和整体安排上出成果、出谋略。要做好“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思想体系研究”这一重大课题的研究。

第二,要增强服务意识,在服务政府科学决策、服务基层教改实践中有所作为。理论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实践,在于改造世界。我们要以有深度、有见地、可操作的学术研究成果,服务于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于基层的教改实践。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中央提出了加强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在政府转变职能、加强社会管理的新形势下,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的定位和功能,积极参与重大决策研究,有选择地参加有关学术评价、标准制定等方面的活动我们要抓住机遇,勇于担当,努力成为探索教育规律、创新教育理论的“思想库”,成为提出政策建议、服务教育决策的“智囊团”,成为服务基层教育改革实践的“设计师”,成为引导教育舆论、更新教育观念、推动教育改革的生力军。

第三,要增强开放意识,提高高等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的水平。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必须提高教育研究的国际化水平,教育研究要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要在深度参与国际对话中提升我们的话语权,要发挥学会民间组织的优势,拓展与国外高等教育研究机构的联系沟通;各高等教育研究机构都要有意识地进一步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人员交往。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我们也必须坚持中国道路,我们的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觉、文化自强。

第四,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我们要深刻领会加强社团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重要现实意义,要把社团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承担的重要责任转化为各个团体会员和分支机构的共同认识和一致行动。明年,民政部将对学会进行评估,我们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规范管理,进一步加强学会的组织建设、学术道德建设和创新能力建设。学会将强化对会员单位的分类管理,对坚持正确办会方向、履行学会章程、积极开展活动的分支机构和个人,我们要宣传表彰、推广经验;对长期不开展活动、违规开展活动的分支机构和会员要分别做出处理,包括建立退出机制;建立会长联系分支机构的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学会的组织机制,优化组织管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学风问题是全体从事学术研究者的思想方法和行为准则问题,要继续强化学风建设,发挥学术共同体作用,预防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营造崇尚科学、求真务实、风清气正、激励创新的学术氛围。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实现了从幼年到逐步成熟的历史性跨越展望未来,在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将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具有广泛学术影响力、社会公信力、会员凝聚力和自我发展力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团结带领全体会员为推动高等教育科学的学术繁荣和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