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勇安:高校转型,抓住课程建设“牛鼻子”

时间:2022年10月16日    来源:民教网    阅读:0

自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以来,相关部委乃至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将“转型”深化和具体。这些来自最权威的顶层设计,至少说明了三点:第一,向应用型转型的顶层设计还在探索中;第二,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的方向是职业教育体系,包括“985工程”“211工程”大学在内的重点大学也肩负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使命;第三,高职10年示范性建设所探索出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样适用于转型。由此可见,转型虽然涉及诸多问题,但转变观念是先导,转到深处是课程,转到难处是教学,转到痛处是教师,这是几乎所有普通本科高校的共识。

转变观念是先导

当前,一些普通本科高校一提到转型就怕“沦为”职业教育。其实,大可不必纠结于此而裹步不前。第一,应用型的人才培养与学校属于哪一个类型无关,学校的类型是教育管理的分类,而人才培养的类型是学校能提供什么样的教育服务;第二,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第一次将我国的教育划分为普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继续教育体系三个体系,转型高校可以对照一下,自己属于哪一个体系,顶层设计总不能再为转型高校增加一个什么体系吧?因此,笔者认为,转型与高校类型无关,转的是高校的人才培养类型从单一走向多元,按各类应用型人才的成长规律,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从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五星级大酒店不也提供便民早餐吗?所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不是地方和新建本科院校的专利。大学功能的核心是人才培养,而人才培养的类型又与院校的类型非因果关系,仅与课程(体系)类别相关。因此,只要抓住了课程建设这个“牛鼻子”,转型的一切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转到深处是课程

高等教育规模化发展在解决了上学难的同时,也带来了“遍地麦当劳,风味小吃少”这样千校一面的“同质化”现象,同时,还引发了高等教育“产能过剩”与“供给不足”等结构性错位问题。“同质化”现象的根子就在于同一层次高等学校的课程体系区分度小乃至趋同,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而产生结构性错位的原因是专业设置与产业脱节。解决上述两个问题的关键在改革,核心在课程。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提出“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这就把问题点到根上了。

因此,笔者所在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提出了“大海航行靠舵手,专业跟着产业走;万物生长靠太阳,育人就在课程上”的课程建设理念,制定了“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原则,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标准,与企业以共同打造“企业预备队”为目标,将校企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按照《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要按“企业真实的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技术和实训课程”要求和“十三五”规划提出的转型高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式与生产实践对接”要求,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方法,解构相关学科知识体系,重构工作过程的行动体系。课程融入到工作过程中,实现了“工作过程系统化”,学生在生产实践中不仅完成了学校教学和企业生产任务,每个实践学期还可获得近万元的收入,实现了学生、企业双满意。

转到难处是教学

高校的“同质化”还体现在教学上:相当多的教师不了解学生学习动机和行为、学习兴趣和能力如何,不依据“学情”开展教学活动,而是从自己的主观认识出发,教学方式普遍是“一块黑板一支笔,再加投影PPT,老师一人讲到底”。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由10.5%已升至2015年的40%,在全国多个省份已出现了招生数大于考生数的状况。有数据表明:在2000年至2007年的扩招中,部委院校、地方院校及民办院校这三类院校的扩招比例为2:65:33。这说明,扩招后的部委院校仍是精英教育阶段的“同质性”升学群体,而地方院校的升学群体则由精英教育阶段的“同质性”转变为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学生在学习动机和行为、学业能力和兴趣等方面的个体差距日趋扩大,可我们的教学流程、方法和内容跟上这种变化了吗?我们的教学不还是精英教育阶段的“三中心”模式吗?这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精英教学模式,已远远不适应于当今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设计有差异的课程,实施有差异的教学,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为此,针对大部分“非本意入学”的学生,笔者所在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结合学苗实际,“变个体学习为团队合作,将个体成长寓于团队培育之中”,通过“快乐式学习,娱乐式考核”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转到痛处是教师

解决高校“同质化”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六部委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中专门就课程设计、课程内容、课程流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提出相应的要求和标准。为此,笔者所在的齐齐哈尔工程学院提出:“课程像老汤,设计是配方,教学是熬汤,评价是品尝”,课程建设是办出特色学校的源泉。而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教师来完成,所以转型是一场教师的自我革命,而且要在灵魂深处爆发革命,只有通过“倒逼式改革”与“内生式改革”相结合的方法,推动课程改革和教师队伍建设。

谁都知道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但怎样将这种责任变为自觉行动?齐齐哈尔工程学院通过内部的组织变革将“外在责任内在化”,推行“三级办学,系为主体,坐实专业”这一划小核算单位的管理体制改革,通过“交够学校的,留足系里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利益驱动机制,使每一位教师懂得“办不出人民满意的教育,人民就不掏人民币,自己的生活就会向下去”,充分调动起每一位教师从事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此,学校教师从雇主的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制订出“全工期”实践教学计划:一年12个月都有不同的年级和班级的学生在企业中顶岗实践。这种“工作任务课程化,教学任务工作化”的教学安排,没有教师强烈的内生改革愿望是不可能实现的。让教师具有职业荣誉感是教师自我革命的最高境界,这就等于给教师安上了“核动力”。2015年,学校联合中、高、本、研四个层次的32所院校成立了“应用型课程建设联盟”,教师以课改专家的身份走南闯北地传道解惑,在得到同行认同的同时,教师职业荣誉感油然而生,坚定了课改的决心和信心,更加主动积极地投身到课改的洪流中。

任何一个时代总有一种与之相适应的教育。高校转型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也是职业教育体系通过供给侧改革,破解人才培养结构性错位难题的需要,更是地方本科院校及不同层次的职业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所以说,不仅本科高校要转型,高职院校也要转,中职学校更要转,要一律向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转,向“人民满意”的方向转,把学校办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兴奋点上。



更多关于民教网-民办教育信息网,民办学校查询,教育网证件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教育网毕业证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民教网学历查询,民教网证书查询,尽在:www.cnhsi.com.cn

本文章由(民教网)提供,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